我們探尋生命起源、追溯來處的很多狀態(tài),都是本能的。譬如:一看到貝殼,就想到大海和遠方,就會把貝殼托在耳邊。似乎,在這小巧精致的方寸之間、一孔幽深中,是確實能夠傾聽到潮汐聲,進而觸摸到大海的脈搏和心跳的。
稻田,也是海,是渺小與偉大、個體與群體的精妙組合,是地表之下的神奇力量蓄勢而發(fā)、破土向上的凝結(jié)與自我追逐的完美呈現(xiàn)。
秋光微醺中,造訪稻香公園。仿著農(nóng)人的模樣將幾枚稻粒從母穗上摘下,用掌心搓揉進身體的溫度,再小心翼翼地捧近鼻翼聞香,最后送進嘴巴。咀嚼這自然的饋贈,像是牙齒和唇舌的舞蹈,味蕾在唾液的氤氳中煙花般瞬間燃爆,綻放成無數(shù)的滿足感淹沒每一寸神經(jīng)。此時此刻,人生諸味仿佛都不及它,指引著我們游進故鄉(xiāng),游進靈魂安放之處。
都說,粒米如珠。感恩,因為敬畏;珍惜,因為珍貴。沿著田埂的線條緩緩行走,風(fēng)有些涼?;秀敝g,覺得我自己就是一株苗、一穗稻。時間在鐘擺上蕩來蕩去、滴滴答答,在日光的濃密疏朗間漸行漸遠。耕耘好像就是昨天的事情,不遠處,收獲可期。從此處到彼處,蛻變的過程唯有自知,正如一場修行。
……
風(fēng)搖,稻香。稻田大海一樣,一浪追逐一浪。她,壯闊成作家筆下無盡的鄉(xiāng)情,美好成畫家眼中豐收的色彩,更蕩漾著每一個人親近自然的本能情懷。這黃燦燦的海洋啊,終究會洶涌成一粥一飯的溫柔,暴烈成一餐一食的盛情款待。人,與土地、與自然情感的深層鏈接,都源于對生命的無限敬畏。
裙擺之下,有青蟲相對,風(fēng)定。閉上眼睛,深呼吸,擁抱故鄉(xiāng),擁抱生我養(yǎng)我的這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