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起來去卡口啊,今天不是沒排你的班嗎?”
“不行,我得去看看,最近這幾天外地回來復(fù)工的人好多都是夜里回來,我怕卡口人手不夠,我不放心。你接著睡,我準備走了。”
凌晨兩點半,王金和讓妻子繼續(xù)睡,自己一個人又在冰冷的寒夜中趕往了1公里以外的村子卡口。今天并不是他值班,但隨著復(fù)工復(fù)產(chǎn),很多外地人都回村里繼續(xù)租房子,即便是夜里,卡口的值守也不輕松,特別是在凌晨兩三點,值守了大半夜的志愿者們已經(jīng)非常疲憊,王金和仍向往常一樣,選擇在凌晨兩點多起床,前往卡口和志愿者們一同奮斗。
王金和,今年56歲,是西青區(qū)大寺鎮(zhèn)青凝侯村村民,也是村里的電工,疫情防控以來,他主動加入志愿者隊伍,承擔村卡口的夜勤任務(wù),同時村里電力的日常維護一天也沒落下。村子里年輕人都勸他,讓他多休息,因為白天還要做電工,要是休息不好容易出危險,但王金和總是說:“我這歲數(shù)睡一覺就管用,夜里執(zhí)勤必須時刻警惕,絕不能漏掉一個人,要不全村人都有危險,白天電工還有電工組的其他人,而且我心細,有經(jīng)驗,我可以一直堅守一線,沒問題。”
看到王金和日日堅持志愿服務(wù),妻子王家香也決定為防疫一線做點兒什么。聽說防疫一線的志愿者們?yōu)榱酥凳亟?jīng)常顧不上吃上一口熱乎的飯菜,王家香就和其他幾個村里的姐妹商量了一下,為一線志愿者送去了熱騰騰的餃子。那天上午,她們分頭兒忙活,一共包了30多人份的餃子。此后,王家香又多次準備愛心午餐。同時,夫妻倆還為疫情防控捐款2200元。
王金和的兒子和兒媳同樣也在駐守防疫一線。兒子王德亮,今年33歲,沒有復(fù)工之前,一直在村里卡口處執(zhí)勤,能和父親一同值守卡口,守護村民,王德亮特別自豪,他常說,“我們就是上陣父子兵,一同守護青凝侯”。兒媳李月玲是大寺鎮(zhèn)綜合便民服務(wù)中心的一名職員,她從大年初三便返回工作崗位,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因便民服務(wù)窗口暫時未對外開放,李月玲就到社區(qū)參與一線執(zhí)勤,至今沒有休息一天。她還同丈夫一起為青凝侯村防疫工作捐款1000元和10箱牛奶。李月玲說:“我是黨員,現(xiàn)在就是要沖鋒向前,保護好群眾的生命安全,哪里有需要,我就聽組織安排去哪兒執(zhí)勤。”
值得一提的是,在家人的影響下,王金和的孫子和孫女也加入了抗“疫”的志愿隊伍。孫子今年11歲,喜歡彈古箏,上完網(wǎng)課的空余時間,他讓媽媽幫忙錄制彈奏古箏的視頻為志愿者們加油打氣,孫女今年6歲,還在上幼兒園,兄妹倆一起創(chuàng)作了疫情防護的手抄報并錄制了疫情防控“三字經(jīng)”的小視頻,同時兩兄妹還拿出了自己的400元壓歲錢,為疫情防控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