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5:30,西青區(qū)大寺鎮(zhèn)的劉桂秀開始揉餳好的面準(zhǔn)備貼餅子,電飯鍋里正熬著不久前剛剛下鍋的小米,還有一個鍋里熬著小魚咸菜。從早上4點起床,劉桂秀“戰(zhàn)斗式”快速洗漱完后就開始忙碌一天的早餐,這早餐不是為了家人,而是要送給因為疫情防控一直守護村卡口的值崗人。
早上7:15,劉桂秀將盛滿小米粥的電飯鍋整體打包,小魚和燒餅也是包了一層又一層放入泡沫保溫箱。因為村卡口在兩公里以外的空曠大路上,劉桂秀每天都是騎著自己的電動三輪車前往卡口送飯。初春的清晨依然冷風(fēng)陣陣,寒意逼人,劉桂秀不怕自己冷,但她總是擔(dān)心飯菜涼了,即使打包了一層又一層,她也會忍不住想快點兒開,這樣才能讓日夜奮戰(zhàn)的值崗人早些吃上一口熱乎飯。
喝上熱乎小米粥的那一刻,卡口值守了大半夜的小周再一次忍不住勸到:“劉大姐,您都60多歲了,早上天太冷了,您還騎著電三輪,您明天真的別來了,我們年輕,吃口泡面湊和一下沒事兒的。”“年輕也不能總吃泡面,對身體不好,而且每天你們?nèi)找剐量鄨?zhí)勤保護村民們,我更不能讓你們總吃泡面,大姐看著你們心疼啊,別勸我了,能讓你們吃上熱乎的飯菜,我特別開心。只要疫情不結(jié)束,我就天天給你們送早飯!”
這已經(jīng)不知道是第幾天給村卡口送早飯了,也不知道是第幾次劉桂秀又拒絕了值崗人的勸說。劉桂秀,今年63歲,是西青區(qū)大寺鎮(zhèn)青凝侯村的村民。防控之初,她和村里的幾位姐妹一起為防疫一線志愿者們做午餐,后來村民們都自發(fā)預(yù)約送午餐,早餐沒有人預(yù)約,劉桂秀就開始每天起早為卡口值崗人做起了早餐。
一轉(zhuǎn)眼,一個多月過去了,劉桂秀還在堅持送早餐,村委會的工作人員坐不住了,出面勸她,“劉大姐,我們真的非常感謝您一直往卡口送早餐,可是您想過沒有,要是疫情三個月不消散,您的生活怎么辦,家里姐夫的身體怎么辦,您不能不計成本啊。”“我沒想過那么多,全國人民都在抗擊疫情,貢獻力量,奉獻愛心,我也沒什么特長,做飯我還可以,我就想一直堅持到抗擊疫情勝利的那一天。”村委會的工作人員粗算了一下六、七個卡口執(zhí)勤人員一個月的早餐開銷,大概1500元,考慮到劉桂秀的家庭情況才屢次勸她,但劉桂秀每次都堅持自己不考慮那么多,就是想為抗擊疫情貢獻點兒力量。
去年,劉桂秀的愛人不幸得了膀胱癌,至今已經(jīng)做了三次手術(shù),還需要吃藥和定期檢查,劉桂秀前年手術(shù)換了膝蓋,身體也不如以前好。大兒子有黃疸性肝炎,需要吃藥控制病情,二兒子血糖高也需要控制。劉桂秀和愛人不想給子女增添負(fù)擔(dān),就靠著偶爾打零工賺的錢和村里發(fā)的養(yǎng)老保險錢生活,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說是艱難,愛人大病更是雪上加霜,但即便是這樣,劉桂秀仍然堅持日復(fù)一日地制作愛心早餐。
春節(jié)期間,豬肉價格飆升,每斤35元左右,劉桂秀考慮到要給卡口的值崗人補充營養(yǎng),怕他們寒風(fēng)雨雪中日夜堅守抵抗力下降,于是早餐做了幾個硬核的“獅子頭”。恰巧那天,孫子、孫女來看爺爺,往日里有什么好吃的劉桂秀都是先留給孩子們,但擔(dān)心卡口的值崗人吃不飽,劉桂秀把所有做好的“獅子頭”都打包,一口也沒舍得留給家人。
善良樸實的劉桂秀每天換著花樣給卡口送早餐,小米粥、紫薯花卷,西紅柿雞蛋,辣子雞丁;米飯、丸子、菠菜火腿、白菜豆腐……每天她送完早飯后都會琢磨好第二天早上做什么,并抽時間去采購,她總是對卡口的年輕人們說要想身體好,早餐要吃飽,一主食、一粥、一葷一素是最基本的搭配。每天在卡口值崗人輪流吃飯的時候,劉桂秀也不閑著,忙著為卡口小屋打掃衛(wèi)生。8點劉桂秀回家吃口早飯,再洗好碗;9點作為村腰鼓隊的一員,她準(zhǔn)時到村委會參加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宣傳工作;中午稍作休息,下午2點到5點又繼續(xù)參加志愿者宣傳工作。發(fā)放防疫宣傳材料、愛心口罩、愛心噴壺,有任務(wù)的地方,總是能看到劉桂秀的身影。她還和腰鼓隊的隊員們一起為防疫工作捐贈了20箱八寶粥和10箱牛奶。
平日里,她看護生病的愛人,照顧年幼的孫輩,弱小的身體撐起了并不富裕的家;疫情防控中,她堅持起早,不計報酬,為值崗人送早餐。劉桂秀的愛心和堅持就像冬日里的暖陽,為冰冷的防疫工作注入了火熱的正能量。今早,劉桂秀還是一如既往地為卡口送去熱乎可口的早餐,我們期盼著疫情早日消散,劉大姐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家里生活也可以松快一點兒。感謝這個冬天,樂觀堅強的劉桂秀帶給所有防疫一線人的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