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請大家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突然沒有了手臂,我們的生活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從天堂到地獄”。這是去年我跟著同事們一起拍攝西青扶貧甘肅麥積與景泰的紀實片時遇到的一位殘疾人的真實感受。這位建檔立卡殘疾貧困戶名叫孫正升。初次相見,我們其實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他跟正常人有什么不同:精神良好,笑容滿面,與妻子恩愛親密。直到孫正升擼起左臂袖子,又心酸又激動地反復向我們展示他的“新手臂”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他有著很嚴重的殘疾。被機器削斷了整個左臂的遭遇,成了他后半生的噩夢,整整26年,雖然妻子不離不棄,也有兒女的膝頭溫暖,但因為“頂梁柱”喪失了大部分勞動能力,這個家成為了貧困戶。
怎么幫助這樣的人?去年在西青區(qū)的幫扶之下,一只價值55000元,可以將人腦電波轉化為電流信號控制手部的智能化義肢,讓孫正升的家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其實我們能感受到這不僅僅是拿錢為他們購買義肢這么簡單,這是在政府的努力之下,對貧困家庭尤其是這些貧困戶中最為弱勢群體的殘疾人自信心重建的一個過程;這是激勵他們對未來幸福生活要全力以赴的過程,所以在采訪中他含著淚對我們說:
從甘肅回來以后,我們制作了9集“天津西青幫扶甘肅受援地脫貧紀實報道”,新聞播出之后在西青和景泰、麥積三地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社會反響。而孫正升也被越來越的人關注。
就在前幾個月,我們收獲了令人可喜的消息,孫正升的夢想正在慢慢變成現(xiàn)實,他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樣擼起袖子利用自己的雙手努力加油干,創(chuàng)造新生活!也就是在這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作為記者的美好!能夠用自己的鏡頭和筆觸記錄和見證奔向美好生活路上的一個個努力的身影,一張張笑臉,一句句發(fā)自內(nèi)心的“謝謝你”,就足以支撐一個新聞記者的初心和夢想。
切合今天的主題,我很想問一問大家,記者是一個怎樣的職業(yè)?什么樣的記者才是好記者?又怎樣才能講好一個故事呢?
自2017年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開展以來,在西青區(qū)的幫扶下,四個對口支援地區(qū)陸續(xù)脫貧,但這一過程其實并不容易,有大量的新聞線索需要被發(fā)掘。于是,西青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們無數(shù)次前往對口支援地區(qū)進行采訪報道,在甘肅扶貧一線,一支四人小分隊足跡踏遍了西青在甘肅援建的幾乎所有幫扶項目,走訪調(diào)研數(shù)十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到一個點位,記者馬曉熹就會耐心細致地了解情況,夸張地說景泰縣好幾個貧困村的山頭上還留著她出過鏡的身影;而李洋、喬瑞、苗高萌則拍攝了上千條素材,跋山涉水下泥地,沒有絲毫猶豫;在新疆扶貧一線,一支四人小分隊勇闖南疆,抵抗時差、溫差、語言差異,將真實而動人的援疆干部、教師、醫(yī)生的故事生動形象的展示,在他們之中,侯月晨、賈義清、祁九洲放下了家中年幼的寶寶,而“扶貧專業(yè)戶”許逸飛一年時間就已經(jīng)前后超過8次深入四個受援地采訪;在河北平泉扶貧一線,記者王擎、周華瑩就已先后多次跟隨區(qū)領導的步伐前往那里走訪調(diào)研扶貧產(chǎn)業(yè)、了解貧困戶的情況,見證“西青—平泉旅游消費扶貧路線”的開通,記錄這條線路上的扶貧故事……而這些都僅是我個人的不完全統(tǒng)計。所以什么是記者,又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他們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作為一名從業(yè)剛滿兩年的年輕記者,我沒有什么深刻的從業(yè)感受值得一說,但是我卻明白使命感對于一名記者的重要性,就像過去老一輩新聞工作者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作風。我想我們新一代年輕記者,更要始終堅持在“泥土”中成長,用腳步丈量時代的變遷,用鏡頭和筆觸記錄動人的瞬間,不斷增強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做更“接地氣”的故事講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