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當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區(qū)外媒體看西青 >> 今晚報 |
|
||
|
||
銀鼠辭舊歲,金牛迎春來。新春佳節(jié)即將到來,這些天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便是今年春節(jié)如何過?就地過年的外鄉(xiāng)朋友平日工作忙,沒有時間游覽津城美景,那您不妨利用這個假期在津城走一走、看一看,和津味兒年俗來一次親密接觸,看一看天津人是如何把春節(jié)過出別樣的味道;天津市民今年春節(jié)大多選擇不出本市,其實咱津城的風景總會給您帶來新鮮感。這不,一年一度的西青區(qū)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正在云端和線下同步展開,10余項精彩紛呈的年俗活動相繼開幕,線上觀景、線下體驗相得益彰、賞心悅目。 ![]() 大型人文舞臺劇展現了愛國武術家霍元甲跌宕起伏的一生。 小年當天,記者來到楊柳青古鎮(zhèn),放眼望去,火紅的燈籠、對聯、窗花將整座千年古鎮(zhèn)映襯得紅紅火火,華燈初上,這里又呈現出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場景;在愛國武術家霍元甲的故里精武鎮(zhèn),以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為主旨的精武精神在青少年中得以傳承,將中華武術這張名片發(fā)揚光大,不斷增強著文化軟實力;在辛口鎮(zhèn)的第六埠村,以“重走長征路”為主題的紅色教育基地搭配千畝“稻香公園”綠色生態(tài)游,紅與綠交相呼應,讓這座昔日的貧困村步入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征程。 都說西青區(qū)是讀懂天津年味兒的“金鑰匙”,這個春節(jié)咱不妨過個津味兒十足的文化年,一起找找這把“金鑰匙”,對天津這座既有歷史沉淀、又充滿活力的城市多一份了解和認知。 10元錢帶“非遺”作品回家 說起和春節(jié)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您最先想到什么?一定是楊柳青年畫,特別是那個憨態(tài)可掬的大娃娃,看到他就意味著咱中國人要過年了。您知道嗎?除了楊柳青年畫之外,在西青區(qū)還藏著不少與春節(jié)主題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具有300多年歷史、傳承了五代人的楊柳青郝氏剪紙,同樣透著節(jié)日的喜慶。 臨近春節(jié),楊柳青剪紙第五代傳承人郝桂芬格外忙碌,大批客人走進她的小店挑選年味兒十足的剪紙作品,再裝裱成掛畫裝點居室,她忙前忙后,不亦樂乎??吹接浾咔皝戆菰L,她趕忙放下手里的活兒,把自己從事并傳承的這項技藝講給記者聽。 ![]() 楊柳青剪紙第五代傳承人郝桂芬展示她的新春作品。 早年的楊柳青剪紙大都出自心靈手巧的婦女之手,后來隨著楊柳青人口的增多、街景的繁榮,需要美化衣飾和門窗者越來越多,剪紙便隨之逐步轉化成了商品。清末民初,楊柳青剪紙逐漸進入興盛時期,其題材十分廣泛,花鳥蟲魚、吉祥圖案、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等內容無所不包。楊柳青剪紙受楊柳青年畫的影響,造型優(yōu)美、刻制細膩、線條流暢,玲瓏剔透,秀美可觀。 “我是郝氏剪紙的第五代傳承人,隨著我們的剪紙藝術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家的剪紙作品也隨之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郝桂芬向記者介紹著。今年61歲的她,幾乎每年都會出國交流訪問,向世界各國展示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她沒想到,一張紅紙、一把剪刀、一雙巧手,竟然剪出了大門道。 小的時候,郝桂芬身體不好,別的孩子能在胡同里跑跑跳跳,但她大多數時間必須居家靜養(yǎng)?;蛟S出于這樣的機緣,奶奶沒有將剪紙這項技藝傳承給姑姑,而是越過輩分直接傳給了家中的大孫女。剪紙需要制作者靜下心,一點點地摸索,手與剪刀的力度必須得當,剪出來的窗花才會是精美的藝術品。“那會兒技術還沒有這么好,剪出來的窗花就存起來,等著過年時一起貼出來。”郝桂芬說。 隨著郝桂芬的剪紙技藝愈發(fā)純熟,她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在力求創(chuàng)新。從數量到工具,從技法到內容,從裝裱方式到呈現效果都力求突破,彩色紙張經過她的巧手改造后,就多了一份靈氣。她指著窗子上的“肥豬拱門”窗花說:“早年間,我們的剪紙作品都是單色的,但經過改良后就出現了襯紙剪紙,這個作品是由多層紙張粘貼在一起的,主色調是黑色,部分鏤空處加上了粉色、綠色、紅色的紙張,色彩不再單一,年味兒也愈發(fā)十足。”她身后是一組山水畫卷,畫卷上的景色呈現出層巒疊嶂的立體效果,這是10余張不同色彩的紙張疊加在一起產生的效果,這樣的作品需要多位能工巧匠合力花上四個月的時間才能制作完成,由此可見,每一件藝術品都要經受長時間的打磨,需要匠人們付出足夠的耐心、花費相當多的心力。 2009年,楊柳青剪紙成為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郝桂芬身上的擔子加重了,但她更珍視這份認可。“這是我隨國家文旅部到斯里蘭卡交流時的照片,國外友人看到這幅長卷時都驚呆了,連連夸贊中國人的巧手。”郝桂芬笑著說。 過年了,人們都希望把火紅的福字剪紙帶回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品,售價如何?“這個擺件10元錢;比它尺寸大一些的,買3件100元。”郝桂芬說,“雖為非遺項目,但也不能束之高閣。剪紙藝術本來就來自于民間,理應以適當的價格回歸民間,你說對嗎?” 記者了解到,目前西青區(qū)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兩項,分別是楊柳青木板年畫和津門法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項,區(qū)級非遺項目就更多了。這其中不少帶著“非遺”標簽的商品都裝進了“西青禮物”的大禮包中,作為天津特色文創(chuàng)產品,將這份禮物帶回家,肯定會給家里增添很多過年的味道。 “愛國福”背后講“武德” 年輕人要講“武德”,這并非是網絡上的一句調侃,而是愛國武術家霍元甲推崇的精武精神的內涵之一,以“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為主旨的精武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習武之人,習武強身、保家衛(wèi)國、自強不息、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也在中國民間持續(xù)傳承著。 精武精神的根在天津,想被這樣的“愛國福”感染無需遠行。距離中心城區(qū)不遠,乘坐地鐵便可到達西青區(qū)的精武鎮(zhèn),這里是霍元甲的故鄉(xiāng),他生于此、葬于此。翻閱歷史,中國武術已傳承千年,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同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自產生之初,一直助力“國之大事”,直至今日,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已和中國武術產生之初的時代背景截然不同,但“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初心未曾改變。 今天,霍元甲與他所推崇的精武精神不僅影響著中國人,在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特別是華人世界中也被廣泛發(fā)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由天津這方熱土誕生的精武精神無疑是一張閃爍著愛國光芒的名片。 西青區(qū)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楊萬松向記者表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背景下,我們正在用心去體會、踐行、挖掘精武精神的時代價值,努力讓這份習武強身、保家衛(wèi)國的熱情煥發(fā)出新時代的光彩,為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滿足國家需要、人民需求作出貢獻。” 進入寒假,霍元甲文武學校的部分師生還在忙碌著,他們不僅要參加天津電視臺春節(jié)文藝節(jié)目的錄制,還要準備大型人文主題舞臺劇《武傳奇之霍元甲》的彩排。這部舞臺劇以霍元甲跌宕起伏的傳奇經歷為主線,以武術、舞蹈、雜技等藝術表現形式,通過《止戈為武》《偷藝》《修身》《收徒》《打擂》《精武魂》等幾幕故事,講述霍元甲從一位柔弱少年成長為一代武術宗師的故事。這部劇自2015年在津灣大劇院首演至今已經演出了500余場,觀眾累計超過20萬人,而且常演常新。 2020年,這部舞臺劇走進雪域高原西藏昌都市。天津是昌都市對口援助城市,在昌都勝利解放7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天津向受援地送上了一份飽含愛國情深的厚禮。霍元甲文武學校主任高博告訴記者:“我們接到這項任務后感到格外光榮。此前這部劇在國內外演出的效果都不錯,贏得了觀眾的掌聲。如今這部劇作為‘天津禮物’送上雪域高原,高原的觀眾因此第一次近距離地感受到中華武術的魅力。” 在高原地區(qū)表演武術,需要面對缺氧的難題,特別是演員們在舞臺上表演的動作十分激烈,一招一式的背后都意味著要承受強烈的高原反應。舞臺劇中霍元甲的扮演者、全國南拳冠軍楊夢園說:“我的戲份兒是最多的,每一幕中都會出場,每一幕表演結束后都要迅速戴上氧氣面罩吸氧;但每次摘下面罩后,會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面對觀眾、投入演出。特別是當看到藏族兄弟姐妹們給我們獻上熱烈掌聲時,一下子感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隨后深入到鄉(xiāng)村、軍營、學校的慰問演出中,演員們同樣一絲不茍,用精湛的演出表現出這部劇是行游的天津人文,澎湃著中華武魂。 從一位習武的學員到大學畢業(yè)后回到霍元甲文武學校任教,楊夢園說他時時刻刻感受到霍元甲先生的人格魅力,以及由他而帶來的精武精神。他說:“以精武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武術讓世界了解了中國,更通過一代代功夫明星的精彩表演,提振了國人的志氣,振奮了民族的精神。”今天他有幸能在劇中扮演霍元甲先生,就是要把精武文化倡導的“尚武精神”散播出去,讓更多的人都能感受到。 “紅配綠”鄉(xiāng)村振興協奏曲 “同志們打魚忙啊,第六埠是個好地方,四面八方來到我們莊,大清河兩岸好風光……”伴隨著嘹亮的漁歌號子,辛口鎮(zhèn)第六埠村在臘八節(jié)當天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冬捕盛況。“北有查干湖、南有第六埠”,今年冬捕的“開河頭魚”就撈上來5000斤,村民們望著這份收獲,喜笑顏開,那氣氛使得寒風凜冽的大清河瞬間沸騰了起來! 村民們之所以會如此興奮,這份收獲是對過去一年辛苦付出的回報,也由此吹響了鄉(xiāng)村振興的號角。要知道第六埠村是本市第二批需要結對幫扶的困難村,自2017年結對幫扶開展以來,第六埠村村民的觀念和行動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村集體收入從2014年近200萬元躍升至2020年700萬元,村民們的生活邁上了新臺階。 位于第六埠村大清河南側的千畝土地,前幾年汛期經常被淹,村民們幾乎顆粒無收,造成荒草叢生。2017年春節(jié)過后,村“兩委”班子下定決心徹底改變這種狀態(tài),投入力量從577戶村民的手里將近1000畝荒廢的土地流轉到村委會,由村委會集中統一管理。開春之后,成立了大清河南農場組織,開發(fā)治理大清河南千畝土地。筑堤挖河、深耕整地、治理荒草、播種青飼、試種水稻、套養(yǎng)螃蟹,一番辛勤勞作后,當年水稻畝產達到1000斤以上,真正是變廢為寶。經過2018年水利設施的投入建設,從插秧到收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水稻從2017年試種到2020年連續(xù)四年大豐收,蟹田米品質優(yōu)良,同時連續(xù)幾年開發(fā)了釣蟹旅游項目,游客絡繹不絕。 第一產業(yè)取得突破,第二、三產業(yè)接續(xù)發(fā)展,依托千畝蟹田稻生產基地、大清河古道,以及龍灣河的原生態(tài)自然景觀,第六埠村打造還原了當年紅軍長征的路線,建成了“重走長征路”主題教育基地:三道封鎖線、湘江戰(zhàn)役、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懋功會師、激戰(zhàn)臘子口,直至三軍大會師。這一紅色教育基地成為各企事業(yè)單位舉辦黨課、學習“四史”的重要場所。 第六埠村黨委副書記倪國志說:“我們沒有占用一分耕地,借助優(yōu)越的自然生態(tài)資源,依地勢打造,就地取材,暗堡、浮橋、鐵索橋、雪山等點位均沒有對生態(tài)造成破壞,而且投資少,在優(yōu)越的生態(tài)條件下,更加突出了自然景觀。”村里為體驗的游客們精心規(guī)劃了體驗方案,讓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體驗到了紅軍長征時的艱辛,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村民獲益良多。”倪國志說。首先,村民的人居環(huán)境改善了,每一位村民都希望把本村亮麗的一面展現給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其次,樸實的鄉(xiāng)風得到了加強,言談舉止透著一股熱情;再有,看到村子的面貌大為改觀,村民們對新生活充滿了盼頭,為鄉(xiāng)村振興鼓足了士氣。“我們的村民就是整個體驗環(huán)節(ji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游客在行軍過程中向我們村民敬禮,我們的村民也回敬給客人;待到‘三軍大會師’時,不管是村民還是游客大家都緊緊地握手,一起感受勝利的喜悅。” 倪國志拿出2021年年歷和記者細數:“今年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華誕,這剛一進年就已經接到了很多單位的預約。紅色教育基地加上綠色生態(tài)理念,我們第六埠村在鄉(xiāng)村振興的路上越走越穩(wěn)。” 品民俗、賞非遺,農家樂游、紅色旅游,一項項富有特色的春節(jié)文旅項目的推出,足以看出西青區(qū)蘊含的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區(qū)的決心。這把讀懂天津年味兒的“金鑰匙”,希望您也能找到。 |
||
|
||
相關新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