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當(dāng)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聞 >> 綜合 |
|
||
|
||
天津人都知道,大年初二“姑爺節(jié)”。但你知不知道,正月十一也是“姑爺節(jié)”? ![]()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子婿日”是很有歷史淵源的,在古代,正月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還沒有吃完,因此會利用這些祭祀過神靈的美食來招待女兒和女婿,作為初二女兒回門時的一個答禮。而正月十一這天,女兒女婿回娘家必須由娘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提前出門來迎接,以此表示娘家人對女婿的敬意和重視。 正月十一請女婿,不僅是岳父的事兒。女兒的叔叔、大伯、本家長輩,都要來請,特別是新女婿。新女婿第一次在岳父家過正月十一,岳父弟兄們多的,一天要吃許多次飯。這家還沒有吃幾口,就被拉到另一家。主要是讓新姑爺認(rèn)認(rèn)家門,但誰家都要準(zhǔn)備酒菜。 為什么專門要設(shè)立一個女婿節(jié)呢?這與古代婦女的地位有點關(guān)系。在古代,女兒出嫁隨夫,沒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權(quán)利。就是回娘家,沒有夫家的同意,也是很難實現(xiàn)的奢望。為了能在春節(jié)期間再見到女兒一面并能得到女婿的贊許,人們便刻意把正月十一設(shè)為女婿節(jié),好讓女婿帶著女兒再回家一次。 這一天,很多地方也有他們獨特的習(xí)俗。 正月十一,老北京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習(xí)俗。古人認(rèn)為,“十”是“齊備完美,周而復(fù)始”的美好數(shù)字,在十之上再加一個“一”,就有了新的開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節(jié)前的四天作為“拜晚年”的時段。 老北京有“不出十五,都可拜年”的說法:臘月三十之前叫“拜早年”,正月初五之前叫“大拜年”,正月初五即“破五”之后叫“拜晚年”。在大年前后這幾天因各種原因未能向親友和故交拜年的人,趕緊“拜個晚年”,也不失禮數(shù)。這一天的飲食習(xí)俗是吃烙合子,烙合子的“合”與“和”諧音,吃合子寓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行頭橋”習(xí)俗,是潮汕一種重要的民俗事象。正月十一日晚開始的“行彩橋”,稱為“行頭橋”。當(dāng)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人們?nèi)宄扇?,扶老攜幼,興致勃勃向彩橋涌來。“行頭橋”時,人們都要采下橋頭的榕枝竹葉,并各作四句:“摘榕葉,日日有錢揸(拿)”。拿回家里插在門楣上,以祈帶來好運(yùn)。 在“行頭橋”中,不同年齡有不同的祈禱語。如帶著小孩的人說:“行橋頭(或摸獅頭),阿奴事事賢”;未婚的小伙子說:“行橋肚(或摸獅肚),娶雅嬤(即漂亮妻子)”;姑娘們拿石塊或竹枝擲溪中說:“擲(或行)橋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懷孕的婦女說:“摸橋(或獅)耳,生阿弟”等等。 在廣西,正月十一這天,賓陽會舉行炮龍節(jié),也是一大民俗之一。“炮龍”是一種舞龍,但比常見的舞龍大,身長約40米,短的有7節(jié),長的有11節(jié)。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一晚,賓陽縣都要舉辦“炮龍節(jié)”,“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燃放鞭炮、夾道相迎,有“炮聲不停,龍舞不止”之說,故稱“炮龍”。 在炮龍行進(jìn)的過程中,有些觀眾瞅準(zhǔn)機(jī)會快速地從龍身下穿過,或拔下幾條龍須、搞幾片龍鱗,祈求帶來好運(yùn)。當(dāng)“炮龍”舞至街尾被鞭炮炸得只剩下骨架后,族中長者指揮人們?nèi)计鸹鸲?,奏?ldquo;賓陽八音”,把“炮龍”投入火中燃燒,喻示“送龍歸天”。隨后,人們在烈火上架起大鍋,煮“龍粥”慰勞舞龍的勇士。 每年正月,廣東各地區(qū)都有慶賀“添丁”(即生有男孩)的習(xí)俗,潮汕地區(qū)每逢農(nóng)歷正月初十、十一便挨家挨戶送“米方糖”,客家地區(qū)“升燈辦酒席”款待村民,廣州文化名村珠村則高掛“人燈”為新丁祈福。盡管各地賀“添丁”風(fēng)俗迥異,但其中都飽含著家家戶戶對“新丁”的美好祝福與期望。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紫姑,傳說中的女神名。我國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區(qū),民間傳說其為廁神,又作子姑、廁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謂其能先知,多迎祀于家,占卜諸事)。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xiàn)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里,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 但民間敬奉紫姑并非因為她是廁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會中深受壓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hù)神來祭祀。 |
||
|
||
相關(guān)新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