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當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聞 >> 天津 |
|
||
|
||
雖年逾古稀,但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卻始終將抗疫戰(zhàn)場作為履職陣地,逆向而行、披荊斬棘,讓中藥為全球抗疫貢獻出強大的“中國力量”。說起新冠肺炎疫情,病毒變異如何應對、無癥狀感染者如何救治、患者如何更好康復、農村地區(qū)如何加強防控……張伯禮結合自身抗疫經歷,一一為百姓解疑釋惑,不斷為國家獻計獻策。 病毒變異:加快研發(fā)后續(xù)各類創(chuàng)新疫苗 “病毒本身會不斷發(fā)生突變,從目前統(tǒng)計數據看,新突變毒株傳播速度加快,更具傳染性,但尚無明確證據表明其在致病性和致死率方面有明顯變化。目前病毒的突變,基本不會影響核酸檢測效果,但可能會一定程度影響抗體檢測結果,產生假陰性。”張伯禮的話,無疑為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 “病毒突變對疫苗的影響尚待評估,還得未雨綢繆。”他建議,由于效高、安全、價廉、易轉運、易儲藏的疫苗,需要在多年跟蹤和比較中才能選定,應鼓勵多種類型的疫苗研發(fā);密切監(jiān)控病毒變異對疫苗效力的影響,注重疫苗研發(fā)制備技術平臺的建設;高度重視疫苗評價替代終點的建立與應用,加快后續(xù)各類創(chuàng)新疫苗的研發(fā)進程。同時,在全國范圍內有序推進疫苗接種工作,加快對兒童和老年人的疫苗評估工作;深入開展疫苗保護效率及不良反應監(jiān)測工作,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科學數據應做到及時公開透明,打消百姓顧慮,鼓勵大家接種。 無癥狀感染:必須及時給予合適干預 “河北、吉林、黑龍江疫情無癥狀感染者較多,有部分人甚至幾次核酸檢測都為陰性。”張伯禮說,無癥狀感染者的隱匿傳播,可能成為疫情蔓延擴散的主要因素。如果不給予適時干預,就會轉為確診病例甚至個例發(fā)展為重癥。 “目前,對于無癥狀感染者還沒有合適的藥物可供使用,也無法依據癥狀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案,但必須及時給予合適干預。”他說,無癥狀感染者處于正邪相持的狀態(tài),不能不干預,也不能盲目干預,貿然使用抗病毒西藥帶來的副作用易導致不理想結果,采用中藥祛邪扶正更有優(yōu)勢,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患者康復:建立定點醫(yī)院,用藥納入醫(yī)保 “目前河北、黑龍江和吉林病例均已清零,全國高、中風險地區(qū)也清零了,全國疫情防控成效顯著。”張伯禮說,相當一部分病人出院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軀體功能、免疫功能等障礙,出現疲乏、肌肉酸痛、煩躁、心悸等現象,還有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 如何為未來全球兩億多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復治療提供“中國方案”?“患者康復,時不我待。早期康復、規(guī)范康復,至關重要。”他建議,應開展一攬子新冠肺炎康復問題科學研究,建立統(tǒng)一的中西醫(yī)康復治療方案和評價標準。建立康復定點醫(yī)院,建立康復平臺進行長期追蹤觀察和評估。堅持中西醫(yī)并重,中西藥并用,制定一人一策的個體化康復方案。同時,將新冠肺炎患者康復期醫(yī)藥支出納入醫(yī)保,給予適當比例報銷。 農村防控:建立農村疫情應急科普體系 防疫體系脆弱、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相對較差、基層醫(yī)生疫情警覺性不高、村民認知淡薄、人員聚集性大……在張伯禮看來,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qū)疫情防控更為復雜,難度更大,是目前我國疫情防控體系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結合參加河北疫情防控的縱深實踐,他建議,應建立農村疫情應急科普體系,加強“治未病”知識宣講;嚴格隔離,必要時可采取異地集中隔離,但要制定相關預案應對村莊安全管理、家禽牲畜檢疫及喂養(yǎng)等問題。隔離期間,普遍給予中藥通治方干預,降低人群確診率,有效阻斷病情蔓延。 同時,加快農村地區(qū)防疫體系建設,特別是發(fā)揮村醫(yī)、鄉(xiāng)醫(yī)“哨點”作用,建立流動檢疫及轉送制度,調派負壓救護車、移動核酸檢測車隨時到基層應急檢測和轉運患者,還應做好醫(yī)療防疫物資的提前儲備,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 “新冠”未滅,張伯禮依然時刻關注疫情防控,不斷總結經驗,為科學決策提供意見和建議。“為人民健康當好‘守門人’,身體力行,慎終如始,不敢懈怠!”他說。 |
||
|
||
相關新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