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當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鑒賞 |
|
||
|
||
編者絮語:綿綿大運河,千里賴通波。流淌的是河水,更是經濟、文化的交融。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天津市西青區(qū)組織新聞記者和運河文化學者成立“尋根大運河”采訪團,從大運河的最北端北京的白浮泉到最南端杭州的拱宸橋,溯河尋根,重點考察了30多個城鎮(zhèn),見證了天津西青與運河沿線水乳交融的文脈情緣。這個欄目里的系列文章是根據(jù)當年采訪團《尋根札記》精選改編而成的。 2012年8月16日。今天我們南下,開始了大運河天津靜海和河北省段的尋根之旅。 割不斷的親情 從金代起,西青的大片地區(qū)就歸靜海縣(金代稱靖海)管轄。1962年,西郊區(qū)(西青區(qū)前身)復建前,包括楊柳青鎮(zhèn)在內的西青大片地區(qū)屬靜海。所以,西青與靜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很多西青人,特別是楊柳青人曾在靜海工作;西青、靜海兩地的親戚則更多。 西青、靜海還有一個重要聯(lián)系,就是兩地人民有著共同的口音。按照天津方言島學說,如今天津市區(qū)及其周邊居民口音為江淮口音,是隨著移民遷移而來。采訪團的王洪海老師老家就是安徽宿州,可是口音幾乎與天津市區(qū)口音完全一樣。而西青大部分地區(qū)的口音則屬于靜海音系,屬于本地口音。就口音而論,西青應該與靜海的關系更近些。 如今,雖然西青與靜海成了兄弟區(qū)縣,但聽著同樣的口音,看到同樣的風俗,便如同在家鄉(xiāng)一樣,感覺就像走親戚。 訪通臂拳傳人 由于8月17日下午到靜??h時間較早,靜海方面安排我們拜訪了住在靜海的獨流通臂拳的傳人孫金生。因為地點在靜海,資料又是今天整理的,所以把這一段放在今天的札記里。 據(jù)孫金生介紹,獨流的通臂拳源自清末民初,又稱太祖門、太祖拳。傳說有一僧一道把這套拳法傳給了獨流著名武師李登善,傳到孫金生這里已經是第六代了。 孫金生還給我們表演了通臂拳和苗刀。從他認真的一招一式中,我們能看出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愛。他對西青能夠組織“尋根大運河”活動大為贊賞,說運河承載了我們的歷史文化,如果不趕快加以挖掘,很多東西就淹沒了。他說,通臂拳也是因運河而興盛的。獨流過去是重要的運河碼頭,包括武術人才在內的各方面人才都在獨流匯集。而當?shù)厝擞蛛S著漕運到四方交流,這又促進了武術,特別是通臂拳的交流。滄州郭家的通臂拳就是沿運河從獨流傳過去的。 《血濺津門》與津南支隊 “海河掀巨浪,怒火燃胸膛,津門好兒女,馳騁在疆場上……” 上世紀80代,電視劇《血濺津門》熱播。故事背景地天津更是萬人空巷,爭相觀看。這部電視劇講的是津郊武工隊在地下黨的配合下,在津郊和天津市區(qū),與日偽周旋、斗爭,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電視劇中武工隊長郝明,漢奸袁文會、郭運起等一個個鮮明形象至今為天津的老百姓津津樂道。電視劇拍攝的時候,一些鏡頭是在西青農村拍攝的。 而劇中津郊武工隊的原型就是當年的曾經活躍在今靜海、西青地區(qū)和天津市區(qū)的津南支隊。津南支隊成立后相繼拿下、襲擊了炒米點、蘆北口、大泊等敵偽據(jù)點,鞏固了根據(jù)地。此后,連續(xù)襲擊日偽成功,是天津地區(qū)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津南支隊的馮景泉(又名馮三)更是在西青地區(qū)留下許多傳奇故事,至今為西青人民所津津樂道。 ![]()
著名作家張孟良談大運河及其保護與開發(fā) 電視劇《血濺津門》改編自同名小說,作者叫張孟良。8月16日,“尋根大運河”天津·西青記者團在靜??h位于南運河畔的義渡口村拜訪了張孟良先生,并參觀了張孟良文學館。 老人已經86歲了,但精神矍鑠,鶴發(fā)童顏,宛如畫中的老壽星。而且他思路清晰,談起運河更是條條是道。 張孟良說,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光著屁股在運河里游泳,是喝著運河水長大的,是喝著運河水學會寫字的。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都沒離開運河,自己的創(chuàng)作受運河影響很大。后來用手中的筆寫革命,寫家鄉(xiāng),寫的也都是運河兩岸的人和事。創(chuàng)作的大部分文學作品都是取材于運河兩岸的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之中,運河是自己的“母親河”,她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經歷的滄桑歲月,永遠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源泉。 張孟良還說,記得小時候義渡口村只有30多戶人家,土坯墻、籬笆院,老牛拉車叮叮當,農民灌田打水忙。兩岸種著麥子、稻子、蔬菜,非常美。在運河畔、田園中,望著晚歸的漁舟別有一番情趣。古人詩句“西村渡口人煙晚,坐見漁舟兩兩歸”,簡直就是義渡口當時的景色。 張老先生聽說現(xiàn)在有在義渡口蓋樓房的規(guī)劃了,他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就運河文化而言,如果要看樓房為什么要到這里?是否可以把這個村子保留下來,就像《紅樓夢》里的稻香村那樣,給人們保留一片能夠欣賞運河之美、田園之美的小天地呢? 運河岸邊的大佛 在靜??h文化局同志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靜??h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文物展覽。其中,一幅佛像的照片吸引了我。雖然是照片但仍可以看出佛像之大,而且佛像坐于千葉蓮花座上,造型非常精致、獨特。靜海的同志告訴我,這是一尊明代所鑄古銅鎏金千佛蓮座釋迦牟尼像。銅佛高5.2米,蓮花座重6噸,蓮花座上有9999片蓮葉,每片蓮瓣上鍍有小佛像,或銘刻著清代建廟施主的姓名及家鄉(xiāng)住址。銅佛持“說法相印”端坐,非常高大,一個腳趾上就可以站5個人。而千葉蓮花座造型既精致又壯觀,銅像線條清晰和諧,鑄工精細,堪稱佛門奇寶,是國家二級文物。 靜海的同志告訴我們,這座佛像本位于靜海縣南二十余里南運河西岸的曹村(舊稱曹家疙瘩)之中的移興寺。舊時,“移興寺”建筑恢宏,氣勢雄偉,寺院分東西兩路,院中蒼松翠柏,槐柳繁茂,為當?shù)匾淮髣倬?。后來寺廟幾經變亂,毀壞殆盡。 1982年,天津市宗教事務委員會將大佛搬往大悲院,并重鍍金身,安放于大雄寶殿。大悲院擴建后,原大雄寶殿改為釋迦寶殿,大佛仍在接受著四方香火。 車開在運河岸邊,不禁感嘆移興寺古跡的毀棄,同時又為大銅佛仍存而慶幸。只是佛像搬離了南運河邊的曹村,去了三岔河口岸邊的大悲院。雖然大佛改變了所住寺廟,但仍在守望著運河。或許他希望運河岸邊的文化能得到重視和保護,不會再讓他搬家吧? 2012年8月16日晚 寫于滄州市紅達佳苑酒店 文字:馮立 李煥麗 田健 |
||
|
||
相關新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