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當(dāng)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鑒賞 |
|
||
|
||
民間流傳著很多乾隆皇帝與楊柳青的故事,歷史上,乾隆也確實多次經(jīng)過楊柳青,并在楊柳青胡羊莊水寨駐蹕,還曾寫過數(shù)首涉及楊柳青的詩。可見,楊柳青與乾隆皇帝確實淵源匪淺,甚至民間有乾隆賜名楊柳青的傳說。 然而,傳說只是傳說,楊柳青這個名字最早可見于元代詩人袁桷的古風(fēng)《朱窩楊柳青》。而明人蔣一葵的《長安客話》記載:“楊柳青地近丁字沽,四面多植楊柳。”后面還收錄了于慎行和潘緯的詩句。于是,楊柳青這個詩情畫意的名字為世人所知。 然而,近二百年后,乾隆皇帝路過楊柳青時,對蔣一葵的記載提出了疑問。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奉皇太后自圓明園啟鑾巡幸山東,二月初八途徑楊柳青,后作《靜海途中雜詠》一首,詩曰: 村居比櫛頗寧盈,柳口由來古渡名。 不見青青楊柳色,阿誰折贈寄遙情。 在詩的第三句下的小注中,乾隆皇帝針對楊柳青的實際狀況,對蔣一葵的記載提出了疑問:“蔣一葵《長安客話》云:‘楊柳青地近丁字沽,四面多植楊柳,故名。’今其地既無柳,且丁字沽在天津城北,楊柳青在天津城西三十里,相距甚遠(yuǎn)。柳之有無或今昔異形,而沽則歷史未改,記載之不足憑往往如此。” 確實,楊柳青距離舊時的天津城有30里,而丁字沽在天津城北。楊柳青怎么會“地近丁字沽”呢?! 由此可見,乾隆是一個非常認(rèn)真并善于思考的人。他并不盲目相信古人的記述,而是根據(jù)他看到的進(jìn)行思考,提出質(zhì)疑。“尋根大運(yùn)河”活動中,筆者閱讀相關(guān)史料發(fā)現(xiàn),只有乾隆提出此問,而這個問題是西青文史工作者必須回答的。 那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筆者就此問題,查閱了大量史料。找到了答案。 原來,歷史上楊柳青的轄區(qū)幾經(jīng)變化,楊柳青巡檢的最東端甚至曾經(jīng)到了鈔關(guān),而楊柳青治所也是幾經(jīng)變化。 楊柳青曾經(jīng)是重要的水陸碼頭,明代建立驛站,因方言發(fā)音等緣故,稱為楊青驛,分水驛、馬驛。據(jù)《畿輔通志》記載,楊青驛原在武清縣南150里的楊柳青,明嘉靖十九年(1540)移至天津城外。驛站設(shè)有州前、縣前、桃花口、炒米店等分鋪。當(dāng)時驛丞兼為地方巡檢,雙廟、楊柳青等40多個村莊屬于楊青巡檢司管轄。巡檢司就設(shè)在天津城外的雙廟街。因此,其所在的胡同被稱為楊青司胡同。到20世紀(jì)末,該胡同還在。紅橋區(qū)拆遷后,該地現(xiàn)為康華里小區(qū)。 從這個位置來說,“楊柳青地近丁字沽”也就說得通了。 而過去,很多人把楊青驛就當(dāng)作楊柳青。比如,曾任翰林編修、國史館總纂的清人蔣琦齡就在他的《楊柳青行》詩下做“楊柳青,地名。在天津縣,亦名楊青驛”的小注。 所以,蔣一葵記述的“楊柳青”是指當(dāng)時楊青驛和楊青司的所在地,而不是乾隆時的楊柳青本鎮(zhèn)。 由此可見,乾隆皇帝雖然善于觀察和思考,但是并沒有做文獻(xiàn)考證工作。所以,只提出了問題,而沒有回答問題。好在“尋根大運(yùn)河”活動,解決了這個問題。 本文選自《西青歷史文化擷珍》 (聚焦西青) |
||
|
||
相關(guān)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