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5日,國務(wù)委員兼外長王毅應(yīng)邀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中國專場”活動并發(fā)表演講。
王毅說,近年來有種論調(diào),稱中國道路制度的成功將對西方造成沖擊和威脅。歐洲也有不少人將中國定義為所謂的“制度性對手”。對此,我們不能認同。
王毅表示,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制度,并不存在放之四海皆準的模板。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不同,如同中餐和西餐、筷子和刀叉,各有存在的理由。不同的社會制度并不必然成為競爭對手,不同的發(fā)展道路也不必然妨礙互利合作。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同西方的關(guān)系總體保持合作態(tài)勢,給雙方及世界都帶來了巨大紅利。第一個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就來自歐洲。50年前中國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時,歐洲國家基本都投了贊成票。2003年中國和歐盟建立起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guān)系。當時歐洲各國就知道是在和一個與自己制度不同的國家打交道,但還是作出了獨立自主的正確選擇。這充分證明,只要做到相互尊重,謀求互利合作,完全可以超越國家間的制度差異。幾十年后的今天,唯一的變化就是中國發(fā)展起來了,但如果西方因此就把中國視作對手和威脅,心態(tài)未免有些狹隘。就中國而言,我們既有制度上的自信,也有文明上的包容。中國將堅持自己選擇的制度和發(fā)展道路,因為這已經(jīng)被實踐反復證明是正確的道路,而且得到了中國人民的擁護支持。同時,中國也充分尊重其他國家的自主選擇,決不會搞什么制度輸出和制度競爭。中國始終認為,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多元化是世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不同制度之間可以包容互鑒,美美與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