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運河故道北岸,河沿大街與興盛胡同交口西側,曾經(jīng)有一個坐南朝北的官斗局。清代初年,這里本為斗夫(糧食買賣經(jīng)紀人)的聚集地。嘉慶末年由本地士紳出面成立斗局。義和團運動時,外地糧食運不到天津城,只能卸到這里,導致斗局收入激增,后來楊柳青開辦小學及其他公益事業(yè)的費用很多出自這里。民國初年,斗局翻建為兩個四合院,蓋了高大的門樓。門樓上有磚雕兩面交叉的民國國旗。也許正是因為建筑惹眼,不久這里成了各路軍閥的司令部。20世紀末,在舊鎮(zhèn)改造中,楊柳青官斗局遺址被拆。如今所謂大院區(qū)的“大清稅局”的門樓就是仿造官斗局門樓的樣式建造的,人們還可以借此一窺官斗局昔日風采。但搞笑的是門樓上,“大清稅局”牌匾與其上的兩面民國國旗相交映讓人感覺不倫不類。
民國期間,烽煙不斷,作為交通要道的楊柳青更是“城頭變幻大王旗”。張學良、李景林、于學忠等人都曾駐兵官斗局。
1924年,奉軍16軍駐扎楊柳青時,張學良曾邀請著名武術家韓慕俠訓練武術團,地點就在官斗局河對岸的空地。
韓慕俠(1877-1947),天津西青區(qū)王穩(wěn)莊大泊村人,著名武術家,曾先后隨李存義、張占魁、應文天等九位師父習武。1915年,韓慕俠曾應南開中學張伯苓邀請,為南開中學教授武術。1918年,俄國人康泰爾在北京設擂挑戰(zhàn)中國武術界。由于官方原因,制止了國內武術界與康泰爾比武。于是,韓慕俠在北京六國飯店私下挑戰(zhàn)康泰爾,將其擊倒??堤枌⑵洵h(huán)游世界擺擂所得11塊金牌獻給中華武士會。韓慕俠名聲大躁,被后人譽為武林奇杰。中國大陸第一部武俠電視連續(xù)劇《十一塊金牌》和電影《武林志》就是根據(jù)他的事跡改編的。
直奉戰(zhàn)爭中,張學良親自拜訪韓慕俠,對其執(zhí)弟子禮,并邀請韓慕俠到楊柳青訓練其武術團,訓練地點就在官斗局對岸空地。韓慕俠以八卦刀和形意五行連環(huán)槍的技法訓練士兵刀法和拼刺,士兵的冷兵器實戰(zhàn)技術得到很大提高。后來張學良把武術團擴編為三個大刀隊,但后來,由于軍餉被克扣,士兵抗議,停止訓練。
據(jù)一些文獻記述,東北易幟后,大刀隊部分官兵被編入西北軍的二十九軍,一些人參加了長城抗戰(zhàn),大刀隊揚威沙場。
選自《西青歷史文化擷珍》
(聚焦西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