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青區(qū)辛口鎮(zhèn)第六埠村,提起杜紅馬一家,大家就能想到“馬強公益”。一個機緣巧合、一時的好奇之心,讓這個普通的農(nóng)民一家踏上了公益資助的旅途。
杜紅馬的孩子杜國芳曾是辛口鎮(zhèn)中心小學的一名學生,當時學校組織了對河北省蔚縣學生捐助過冬衣物活動,她回家告訴了爸爸媽媽這件事,開始剛聽到自己孩子對蔚縣貧困學生的描述時,杜紅馬并不相信在離自己300公里的地方居然還有一個這么窮的小山村,所以想親自去一趟蔚縣看看。于是,他們一家來到了河北省蔚縣。“雖然心里有所準備,但這些土坯房、透風的窗戶、破爛的家,真的是太困難了。”到了蔚縣后,一家人都被眼前所看到的生活條件嚇到了,“我們隨車帶了很多吃的,原本是想路上自己吃,結(jié)果全給當?shù)氐暮⒆?,一家人餓著肚子回了天津。”杜紅馬說
從蔚縣回來后,杜紅馬把自己在當?shù)嘏臄z的圖片發(fā)到朋友圈里,開始正式征集物品。“好多朋友給我送東西來,吃的穿的,打包整理之后足足有三四百公斤。”杜紅馬說。
有了大家的援手,杜紅馬的公益事業(yè)從“一家子”變成了“團隊”,資助了許許多多的貧困學生,也讓更多愛心人士加入到公益事業(yè),獻出自己的愛心,并以實際行動為周邊的人們帶來更多的正能量。
最初為了解實際情況,他們克服重重困難與當?shù)刂鷮W志愿者袁玉光取得聯(lián)系,然后他把在當?shù)嘏臄z的照片發(fā)到微信朋友圈里征集愛心款物,共募集到幾百公斤物資,帶著愛心人士捐獻的款物,14次往返津冀,幫扶蔚縣貧困兒童,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津冀間的“愛心搬運工”。
為保證真實性,確保每一分錢給到最需要幫助的人手里,克服路途遙遠和經(jīng)費緊張的困難,他突擊式親自入戶調(diào)查,記錄資料,在微信群、朋友圈等載體中發(fā)布文字圖片資料,介紹貧困學生情況,尋找資助人,一對一或多對一資助,直接打款到孩子監(jiān)護人賬戶,他還采取定期突擊回訪的方式進行再保障。從2014年開始,“馬強公益”的志愿者已經(jīng)發(fā)展到400余人,常年往返于天津和河北蔚縣之間,總行程5萬多公里,已有225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免于輟學,其中每個孩子每月得到200至300元,一年資助10個月,共計200余萬元,組織各種公益慈善活動50余次,走訪慰問貧困家庭100多次,募集衣物10萬余件,大米2000公斤,面粉100公斤。
作為一名普通的農(nóng)民,杜紅馬一家算不上富裕,但杜紅馬本身曾因家庭貧困沒有繼續(xù)完成學業(yè),所以不希望再看到有因貧困輟學的孩子出現(xiàn),這個原因讓他一直在堅持資助貧困學生。杜紅馬的妻子和孩子給予他的支持是他最大的動力,而且妻子張希蘋和女兒杜國芳也是“馬強公益”志愿者的一員,女兒在放假期間跟隨父母到各個地方走訪探望。
在走訪過程中也曾路遇危險,當時剛從蔚縣出來后飄起雪花,高速公路收費站封閉,但因必須返津,只能繞路走盤山公路,盤山公路雪天時當?shù)厝硕疾桓倚旭?,一路上驚險萬分,遇見山體塌方,道邊就是山溝,掉下去就車毀人亡,他們在路上墊石塊開道通過蔚縣十八盤,在下雪和塌方的情況下,終于順利開過去,那一次的經(jīng)歷讓杜紅馬一家人終生難忘。
杜紅馬一家用他們的行動默默感動了許多愛心人士,每一天都有愛心人士加入到他們的公益事業(yè)當中,他們的善舉,讓許多面臨輟學的孩子得到資助,為諸多貧困家庭帶來了生活的希望和走出困境的勇氣,可以說他們是津冀間的“愛心搬運工”,杜紅馬一家不計名利、無私濟困和愛心助學的事跡被多家媒體進行報道。去年,他們一家也獲得了2020年天津市文明家庭稱號。
也許他們的人生并不精彩,沒有鮮花與掌聲,但是他們默默地關心,為遇到荊棘與挫折的人伸出援手,鋪就了一條“無私濟困、愛心助學”之路。用行動傳遞公益,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的發(fā)展,這就是杜紅馬一家。
(聚焦西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