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當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旅游 |
|
||
|
||
今年6月,742歲的妙應寺白塔重新開放,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市民。在哪兒觀白塔最佳?7月,伴隨著一條胡同完成修繕升級,市民有了答案。 這條胡同叫宮門口東西岔胡同,在白塔附近,分東岔西岔,交會成“X”形。宮門口的“宮”指的是始建于1433年的朝天宮,曾是北京城內存在過的規(guī)模最大的皇家道場。東西岔胡同全長308米,曾為朝天宮山門御道,是北京老城內最重要的生活服務街巷。 去年6月起,西城區(qū)啟動了宮門口東西岔胡同保護更新,采取“去、留、梳、修、補、通”六種方式對宮門口東西岔進行“微修繕、微更新”?,F(xiàn)在,東西岔重現(xiàn)古韻,站在胡同中,白塔、紅墻、綠樹,相映成趣。 厘清胡同“老賬” 敲開一扇扇“敲不開”的門 宮門口東西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明時期。白塔和朝天宮讓這里聞名遐邇。作為當時京城最大道觀的皇家御道,這里曾留下皇室和百官的足跡???622年的一場大火,讓朝天宮不復存在。明末時,周邊民居已經(jīng)開始漸漸滲入曾經(jīng)的宮墻,到清代中葉,整個朝天宮的地界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了京城的尋常巷陌。宮門口東西岔,逐漸演變至今。 閔楊,一個80后,這個北京小伙兒是宮門口東西岔胡同“微修繕、微更新”項目的現(xiàn)場負責人。在胡同大雜院里長大的他,打小兒就對傳統(tǒng)建筑感興趣。2003年從北京建筑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yè)后,他參加了多個老城保護提升項目,香山碧云寺、見心齋、北京植物園里的臥佛寺都有他的汗水。 多年的積累,閔楊對傳統(tǒng)建筑的山墻、彩畫、建筑風格都有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宮門口東西岔胡同項目,給了他展示的機會。 “宮門口東西岔胡同的保護更新作為核心區(qū)控規(guī)落地之后西城區(qū)實施的首個歷史文化街區(qū)胡同更新項目,在設計、施工各個階段,尊重歷史都被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閔楊說。 處處見歷史,說得容易做起來難。東西岔是地道的北京胡同,所有修繕均要以呈現(xiàn)胡同風貌為前提。可是在改造前,東西岔的狀況只能用“糟糕”來形容。居民為拓展空間建起的自建房把308米的胡同堵得嚴嚴實實,閔楊站在胡同里,甚至看不清原有建筑的房檐。 “得先找到原來房屋的基準線,把自建房劃分出來,才好開始。”那段日子,閔楊和同事走遍了胡同里的每一間房,蹲下身尋找房基的輪廓線路成了規(guī)定動作。一天下來,腰酸腿疼,數(shù)據(jù)資料記了好幾頁。 李大爺家位于整個西岔的咽喉地段,家里面積有限,他在東門臨街位置搭建了一間小磚屋和一個鐵皮棚子,作為廚房和儲物間。聽說要拆,老爺子很抗拒,“拆了不僅東西沒地方放,飯都沒法做。”工作人員上門時都吃了“閉門羹”,只能隔著門交流。最后,項目組提出在拆除磚屋違建的基礎上,協(xié)助李大爺對院內進行清理歸置,騰出空間放置物品,同時將鐵皮棚子放置到原來南門的位置作為廚房,一家人可以通過東門出入,老爺子這才同意。 就這樣,項目組敲開了一扇扇本來“敲不開”的門。踏勘了一個多月,閔楊終于厘清了胡同的“老賬”,胡同里的22處違建,共870余平方米陸續(xù)拆除,“去、留、梳、修、補、通”六種方式對宮門口東西岔胡同進行“微修繕、微更新”的方案也確定下來。 挽救老磚墻 厚“殼”里磨出五進五出老墻 “宮門口東西岔胡同歷史這么悠久,一定有很多體現(xiàn)歷史價值的東西,我們的任務就是把它們挖掘出來。”閔楊說,為了讓提升后的東西岔每個角落都能展現(xiàn)歷史的痕跡,他把能找到的圖樣、老照片尋了個遍。 “東岔的71號和73號就是修舊如舊的典型,墻體、門頭都很有代表性。”參考了老照片后,閔楊和同事們開始有重點地實地踏勘。可一進胡同,閔楊有些泄氣,“和照片上的不一樣。”眼前,哪里有清代風格外立面老墻,一眼望去全是灰漿包裹。門頭冰盤檐雖依稀可見,但多年的風吹雨打早已讓部分屋頂塌陷、糟朽。 閔楊找來房主一問才知道,幾十年來,這里一直租給商戶開早點鋪。每一次開張,就要重新粉刷一番。久而久之,這里套上了一層厚厚的“殼”。 “轉了一圈,發(fā)現(xiàn)西墻傾斜的角度比較大,不加固容易出危險。就打算先加固外立面,再做后續(xù)。”閔楊沒想到,這片傾斜的西墻,給修繕帶來轉機。 就在閔楊俯下身檢查傾斜墻面糟朽的結合部時,灰漿下隱隱露出的墻面結構讓他眼前一亮——五塊磚向內,五塊磚向外,銜接處相互咬合,恰似傳統(tǒng)木工榫卯結構。這個樣式稱為“五進五出”,是明清時期寺廟、傳統(tǒng)民居墻面砌筑的一種方法。 “東岳廟的墻面用的就是這種方法,清代以后慢慢就用得少了,沒想到這里還有。”閔楊說,意外的發(fā)現(xiàn)讓所有人重新考慮如何挽救這面老墻。 “灰漿必須打磨掉,這需要把老磚一塊一塊卸下來。”閔楊說,為了保證小院安全,打磨期間,西墻依靠腳手架支持,同時拆除了部分屋頂,減少墻面承重。拆卸下的老磚有400多塊,原本兩天就能完成的活兒足足干了一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精細”。 如今,“重組”后的老墻已經(jīng)在東岔71號和73號亮相。每次看到行人在此拍照,閔楊都會走上前,分享“五進五出”的小故事。 復位老門扇 老胡同里竟有中西交流的痕跡 東岔33號院的老門扇有170多年的歷史,也是閔楊和同事們經(jīng)過修補重新復位的。 這個老門扇的所有者梁先生告訴閔楊,自家五輩人在此居住,老門扇正是家族見證。閔楊發(fā)現(xiàn),和傳統(tǒng)民宅樟松、白松門扇不同,此門扇原料為紅松,價格為一般材料的兩倍。 第一次看到老門扇的時候,閔楊被其表面的紋路和包漿深深吸引。“雖然老門扇的樣式并不出奇,但是紅松質地的很少見,有一定的歷史價值。”閔楊說,為了把老門扇保護好,項目組將門扇拆卸下來,把糟朽的結合部加固后再整體“鑲嵌”歸位。 質地不俗的老門扇、“五進五出”的老墻,加上幾個西洋風格門面的小樓,給了項目組很大啟發(fā)。根據(jù)這些老物件,閔楊和同事們發(fā)現(xiàn),宮門口東西岔胡同,還見證著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 “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墻面都是直縫,也就是一條直線下來的。五進五出的墻面恰恰是采用了一些流線型的建筑思想,體現(xiàn)了房屋主人一定的藝術性追求。”閔楊說,這種墻面在清代民居中很少見。 因為白塔、朝天宮、西式教堂的存在,曾是朝天宮山門御道的東西岔胡同,吸引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甚至不同國籍的人們,“五進五出”的墻面以及老門扇,正是這種中西交流的見證。“雖無大貴之家,卻有新潮之風。”閔楊說。 哪里觀白塔最佳 東西岔重新成了時髦的所在。在各種打卡白塔寺的攻略中,旅游博主、時尚達人們對宮門口東西岔極為推崇,稱這里是白塔的最佳觀景地。 “想盡情欣賞美麗白塔的游客,在蓮COFFEE&T、熊煮咖啡BearBrew、致璞等網(wǎng)紅咖啡館里能找到精致露臺”。 “要深入體驗老北京的胡同生活,可以溜溜達達去參觀從大雜院改造變身而來的共生院、社區(qū)會客廳,或是直接入住設計大師操刀的精品民宿。” 一條條評論為東西岔引來一批批游客。如今,經(jīng)??梢钥吹骄用駛內宄扇?、閑話家常;孩子們嬉戲玩耍;游客們拍照留念。原本堆滿了共享單車的小廣場也成了白塔寺拍照的最佳點位。 |
||
|
||
相關新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