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花了十四年時間周游列國,后來的孟子、韓非子乃至司馬遷都爭相效仿他,皆有著豐富的游學經(jīng)歷。
在游學列國前,孔子擔任魯國大司寇,負責實踐法律法令,處理司法事宜,此外還代理過國相一職。在其治理下,魯國社會安寧、上下有序。在和齊國的會盟中,孔子又敢于引用禮法據(jù)理力爭,迫使齊國不得不向魯國謝罪并退還先前侵占的領土。
彼時魯國國君大權旁落,季桓子等三位專權的士大夫為所欲為,在封地私邑內(nèi)修建了高大的城墻,其家臣于墻內(nèi)橫行跋扈,這些私邑逐漸成為了魯國的“國中國”??鬃酉驀敹üㄗh拆毀城墻,史稱“墮三都”。墮三都初期順利,但中間引發(fā)士大夫家臣兵變,魯國國都曲阜亦受波及,拆毀私邑城墻一事最后半途而廢。墮三都的失敗、與士大夫的交惡,讓孔子在魯國的地位變得不利起來。加之齊國落井下石,以美女、寶馬贈與魯定公,魯定公每日沉溺于聲色犬馬,懶于處理政務,讓孔子倍感失望。不久后,魯國舉行郊祭大典,按照禮法,郊祭結束后孔子應該分到祭肉,而季桓子卻從中作梗未將祭肉分與孔子,其目的在于拒絕承認孔子的政治地位將其排擠出權力中心??鬃釉揪椭刈鸨岸Y序,講求名正言順,鑒于繼續(xù)留在魯國只會自討沒趣,五十五歲的他決定攜弟子出游,這就是孔子“周游列國”的背景原因。
依據(jù)《史記·孔子世家》等典籍所載,孔子到訪的諸侯國有衛(wèi)、曹、宋、鄭、陳、蔡、楚等國,足跡分布大體以今河南省為主。為實現(xiàn)理想抱負,孔子每到一國便向國君推行“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即以道德教化百姓,建立等級維系秩序。遺憾的是,彼時周王室日漸式微,列國間征伐不斷,與自然界動物間的弱肉強食的法則無二,沒人會對孔子所提倡的道德學問和禮樂之治感興趣。在周游的諸國中,其中衛(wèi)國到訪次數(shù)最多,衛(wèi)靈公起初愿意重用這位大賢,但因小人進饞而作罷。如果說在衛(wèi)國只是政治抱負無法實現(xiàn),那么孔子周游其他列國時更是厄運連連。比如前往陳國途中被誤認作是惡人而遭到拘禁;在宋國演習禮儀時被歹人追殺;在鄭國時和弟子走散,獨自落魄的樣子被鄭人嘲諷“累累若喪家之狗”。游學后期遭遇的陳、蔡之困更是一次巨大打擊:陳、蔡兩國為阻止楚國得到孔子而派兵將其困住,史載孔子“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幾乎陷入死亡的境地。簡言之,孔子的游學之旅很是艱辛。
游學之旅雖然艱辛無奈,但也不是全無收獲。在那個信息不發(fā)達的年代,游學可以極大地增長學識見聞、升華人生境界,很多真知灼見就是在游學過程中總結而出,《論語》中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rdquo;便是最好的證明。同時,孔子是一個積極樂觀的人,旅途愈艱辛,他的胸襟便愈豁達。被鄭人嘲諷為喪家之狗時還能笑著自嘲“然哉!然哉!”;在葉地聽到葉公跟子路打聽自己的為人,孔子自行答道“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發(fā)奮學習以致廢寢忘食、快樂起來忘記憂愁忘記衰老,這算是他游學當中以苦為樂的真實寫照;被困于陳、蔡之際依舊始終堅守“君子固窮”的高尚理念;編訂編年體史書《春秋》,“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晚年歸魯后的孔子潛心著書,最后在魯國而卒。今天再來回看孔子周游列國之旅,雖然肇起流亡,但并非單純的政治避難,孔子始終抱有一份天下大同的救世理念,一份以道義為己任的擔當意識,他的思想境界在游學當中得以升華充實,為了理想而不息奔走的事跡更被后人銘記與敬仰。而窮其一生所創(chuàng)立的儒學思想,即使時代更迭也未能將其遺留在歷史角落,相反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