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長卷《傳家寶──安樂銘》(部分)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給后輩人留一筆財富的觀念似乎根深蒂固。每一個當(dāng)父母的,不管家境如何,都想給子孫后代留下點什么,或奇珍、或古玩、或字畫、或玉器……傳家寶千千萬萬,但無論是什么,“傳家寶”三個字所蘊含的意義從來沒有改變過,那就是:希望子孫后代離開自己的庇護(hù)后,依然經(jīng)得起風(fēng)雨歷練,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這種思想一輩接著一輩,周而復(fù)始,代代相傳。
小時候看電視劇,總會看到大戶人家女兒出嫁時,母親小心翼翼從箱子底拿出裹著好幾層手絹,珍藏許多年的鐲子,交給女兒,鄭重告訴女兒這是傳家寶,要好好珍藏……關(guān)于“傳家寶”的故事很多,那傳家寶到底是什么呢?先從三個字的意思來談起。“傳”是傳承、傳遞的意思。“傳”字是一種精神,也是歲月的積淀。爺爺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一代傳給一代,一代代傳下來,變得越來越有價值,底蘊和內(nèi)涵也越來越深厚,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消散。這種精神不斷被后人詮釋和完善,一脈相承、生生不息。“家”是指家族的情感寄托和精神歸宿。一個家族的歷史傳承都折射在這件特殊的“寶貝”中,寄托著家族先人的情感,體現(xiàn)著一個家族的文化底蘊和涵養(yǎng)氣度。“寶”就有著更豐富的意義了,不管是金銀玉器,字畫古玩,還是家訓(xùn)門風(fēng),必須有傳承家族歷史的情感和藝術(shù)價值。這個“寶貝”既傳承了財富,又延續(xù)了家族對后輩的期望,承載著精神和文明的傳承,珍稀而不失文化內(nèi)涵,貴重又不流于庸俗,才能擔(dān)得起“傳家寶”的重任。
我記得很小的時候,祖父家的中堂上掛著一幅他寫的字──“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祖父經(jīng)常給我念叨這句話并告訴我,為人做事和寫書法一樣,需要有“日不錯影”的執(zhí)著和毅力,要做一個忠厚誠實,不斷學(xué)習(xí)、不斷進(jìn)取,有文化、有修養(yǎng)的人。我想祖父告訴我的這個道理,不僅在于“忠厚”與“詩書”,更在于“傳”與“繼”,在于“久”與“長”。我至今還珍藏著祖父寫的這幅書法作品,它像是一本無字的典籍,更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心靈。這種標(biāo)記血緣和基因的符號,從小就融進(jìn)了我的血脈。我漸漸長大,從大學(xué)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到如今為人夫、為人父,我越來越能深刻體會“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精神所在了。
從小受祖父的影響,父親也特別喜歡書法。尤其是近幾年,寫書法到了癡迷的程度,有時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坐在書桌前排除一切干擾,專心致志書寫,甚至忘記了吃飯,完全陶醉在書法意境里。這儼然成為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就在前幾日,我收到父親從老家侯馬郵寄來的心血之作書法長卷《傳家寶──安樂銘》。撫摸著長卷上的一筆一劃,一撇一捺,我陷入了深思……長卷十米,全文近四千字,手畫一萬六千條線,八天時間每天書寫十個小時總共六千多分鐘,方圓并用、曲直相間、急緩有序、濕枯得宜、筆畫不計其數(shù)……我從每個字張力而奇峭的結(jié)構(gòu)、堅實而有彈性的線條、疏密有致的章法,感悟到父親的品格、風(fēng)骨、境界、思想和情感。他驚人的毅力,持久的恒心,堅定的意志,勤奮的態(tài)度,深深地打動著我、感染著我,讓我感受到了他身上的那股勁。收到長卷的當(dāng)晚,我在朋友圈發(fā)了九張書法的照片,朋友們紛紛點贊留言,收到許多祝福和鼓勵的話。讓我最感動的是,著名作家蔣子龍老師看過書法后留言:“我雖然不懂篆書,但這么大篇幅,筆力、筆畫一貫到底,功力勻稱,字體精道,下了真功夫。你當(dāng)好好珍藏,這種精神就是你的傳家寶!”這幾句話,對于父親、對于我,都是莫大的鼓勵和鞭策。
對于自己的后代,到底給他們留下什么才是最好的。古代的有識之士說過:子孫賢要錢財何用?子孫不賢要錢財何用?只想著給孩子留下物質(zhì)財富,往往會因愛而害,使孩子失去奮斗的動力。精神“傳家寶”帶來的是信仰、追求、操守的寶貴傳承和精神富足。唯有精神傳承才會生生不息,一直傳遞下去,一代接一代,從而奠定自己的家族文化,這才是給予孩子最大的財富,比給他存金存銀更為重要。孩子可以依靠這種精神去抵擋人生中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到達(dá)自己的成功彼岸,這種精神的紐帶才能維系家族的文明和修為傳承,這既是對前人的緬懷,也是對世人的指引。
父親的書法長卷展開后,從客廳的最南頭延伸到廚房的最北頭,兒子深深趴在地上一行一行認(rèn)真地看著讀著:“我認(rèn)識,這個字是傳字、這個字是家字、這個字是寶字……”我告訴深深:“這是咱的傳家寶,你要好好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