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碗、高足碗、琉璃件、銅佛像……在圓明園,通過考古和遺址整修出土的玉、瓷、銅、石刻等各類文物眾多,但大多殘缺不全。自圓明園管理處啟動“修復1860”工作以來,已修復文物20余件。記者從圓明園公園管理處獲悉,圓明園文物醫(yī)院正在籌建當中,出土文物將在固定場所接受更加專業(yè)的“問診”和“手術”。
彎腰盤坐在地上,從瓷器碎片堆中取出一枚碎片,和手中的碎片仔細比對,不太匹配,再選一枚……這就是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科科員張可欣的日常工作——瓷器碎片預拼。因為長期摸取瓷器碎片,這位“90后”姑娘的手指已有些粗糙了。
近年來,圓明園遺址考古出土的文物涵蓋瓷器、琉璃、石刻等,其中僅瓷器碎片就多達10萬片。在如此多的碎片中尋找同屬一件器物的零件,就像大海撈針,但修復師們有辦法。張可欣說,文物修復前的預拼工作好比病人看病前的分診環(huán)節(jié),先按照青花、黃釉、紅釉等不同釉彩進行分類;再按照青花吉字牌、如意、壽字等紋飾進行再分類;接著還要按照碗、盤等不同器形進行分類。在同一類瓷片中,尋找可以拼得上的,盡量還原文物的外貌。
此前,圓明園曾修復過一只康熙黃釉綠彩龍紋碗,這只碗嚴重破碎,碎片數(shù)量達479片,最小的只有指甲蓋大小,查找拼接特別困難。修復師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康熙黃釉綠彩龍紋碗的碗身上有二龍戲珠的圖案,為了方便尋找,他們照著龍身、龍頭、龍珠的碎片分門別類地擺放,好比拼圖游戲一樣,一片一片地比對,將它們一點點地復原,再經(jīng)過打磨、調色、繪紋飾、上釉等步驟,最終完成修復。
圓明園出土文物數(shù)量多,經(jīng)過修復師們妙手回春的修復之后,恢復昔日原貌的文物又給考古工作提供了線索。“地天母”銅佛像出土于2001年至2003年含經(jīng)堂考古期間,雖然是從含經(jīng)堂出土的,但一直不知道它具體存放于哪個房間。經(jīng)過修復師的修復,這尊銅佛像不僅恢復了原貌,底座還露出了“德行根本”四個清晰的字跡。經(jīng)過考古專家鑒定,這幾個字恰恰能證明佛像的位置,給文物的考古提供了珍貴線索。
圓明園管理處文物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條件所限,以前文物修復的場地并不固定。為了讓更多文物告別沉睡的庫房重獲新生,圓明園管理處正在籌建文物醫(yī)院,讓文物修復擁有永久固定場所,接受更加專業(yè)的“問診”和“手術”。文物醫(yī)院的功能設置包括文物修復、文物檢測分析、資料收存,未來還將增加考古發(fā)掘基地、文物庫房等功能。目前管理處已經(jīng)完成選址和初步建設,清潔臺、通風柜等文物修復設備也已基本到位。未來,文物醫(yī)院還有望對公眾開放部分修復環(huán)節(jié),觀眾不僅可以看到文物“復活”的全過程,還有機會跟文物修復師們討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