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高蹺,可能很多人都有印象。除了穿新衣、放鞭炮,能夠欣賞到平日里看不到的高蹺表演,是不少人兒時過年最期待的事兒。伴著喧天的鑼鼓聲,簇擁著踩高蹺的隊伍,總能讓人感受到無窮的歡樂和輕松。
在西青區(qū)中北鎮(zhèn)曹莊子村,也有這么一支高蹺隊,他們不僅有戲劇扮相,還有臥劍、挎籃、背劍、疊腰、抱腿叉、坐盤叉等高難度動作,他們就是曹莊同利文武高蹺老會。從清朝光緒年間成立至今,曹莊同利高蹺老會發(fā)展傳承了五代。如今,新鮮的“血液”在隊伍里流淌,使這個歷史悠久的高蹺老會,釋放出勃勃生機。老成員毫無保留地教授著新成員,新成員刻苦努力學動作,他們共同的心愿便是把這項傳統(tǒng)文化輩輩傳下去。
打花臉、戴頭飾、綁腿子……曹莊同利文武高橋老會的隊員們早早開始了裝扮,他們要為村民們獻上一場經典的高蹺表演《漁樵耕讀》。
曹莊同利文武高蹺老會第五代會頭于俊彭:“現(xiàn)在在表演的是13歲到21歲為主的年輕人,是我們老會的第五代傳人了。我的爺爺于維和是第二代,他們也是以文蹺為主,不是以武蹺為主。到第三代的時候老會頭金振日,請老師教我們系統(tǒng)的演出。到第四代的時候,我們就能把文武高蹺表演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穿毛跟頭、吊毛跟頭、搶背跟頭、腦腱子、摔叉、鯉魚打挺,側撲跪起、三角頂?shù)沽?、蝎子鉤、一盆花、飛叉、摔大叉、鐵板橋,烏龍絞柱等動作在這里被進行了重新組合,他們表演的精彩,老百姓看的高興,但不得不讓人想起那句老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陳曉秋是隊伍里最小的一位成員,今年13歲了,學習高蹺技藝已經4年了。“開始挺辛苦的,身上總有傷,但是每次一有演出,看到大家那么喜歡看我們表演,我就特別高興,后來就慢慢喜歡上了,再苦再累我也堅持。”他說。
高蹺會俗稱縛柴腳,踩高蹺,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民俗舞蹈之一,作為逢年過節(jié)的文化大餐,深受群眾喜愛。高蹺會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主要表演走唱,有簡單的舞蹈動作。武蹺則表演倒立、跳高桌、疊羅漢、劈叉等動作。曹莊同利文武高蹺老會就是一個文武全能的團隊。時間的年輪在增長,轉眼間它已經一百多歲了,尋找新的傳承人,成為了大家的心事。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對于現(xiàn)在的年輕人而言,高蹺似乎沒有當年那么強的吸引力,大多數(shù)的年輕人更喜歡現(xiàn)代潮流的表演風格,像高蹺這類傳統(tǒng)的表演方式,很少有年輕人去關注。“在2019年的時候,老會一些老人和我,去村里召集小孩進入到這個團隊。當時招進來有20多人,到后來一點點兒地磨合排除,也有家里的人有阻力,他們覺得學習不到傳統(tǒng)文化,還怕有危險、耽誤學習,漸漸就有孩子不來了。”于俊彭向記者道出了心里話。
不過,經過一輪輪的篩選,留下來的都是發(fā)自內心的熱愛高蹺的好苗子。經過曹莊同利文武高蹺老會的歷練,孩子們不但學會了高蹺技藝,強健了體魄,還減少了玩游戲、上網的時間,看到這樣的效果,家長們也漸漸接受了孩子加入這個團隊。
曹莊同利高蹺老會自組建以來,已走過100多年的歷程,尤其是2000年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他們都參加演出表演。會中經典的保留節(jié)目是《漁樵耕讀》和《八仙祝壽》。
曹莊子村黨委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馬學震說:“曹莊子村一直以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都特別重視,從場地、服裝、活動時間上給隊員們搭建了村級平臺。另外現(xiàn)在這些第五代的隊員們,他們非常熱愛這項活動,把自己的業(yè)余時間都放在了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排練上,我們被他們這種執(zhí)著勁兒和對傳統(tǒng)高蹺技藝的熱愛所感動。我們責無旁貸,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要把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擔起來,要把這支歷久彌新的隊伍保護好、發(fā)展好,讓更多的孩子愛上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愛上我們的高蹺,讓傳統(tǒng)文化輩輩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