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當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聞 >> 綜合 |
|
||
|
||
天津市西青區(qū)楊柳青鎮(zhèn)的老鎮(zhèn)區(qū)。 古老的街巷,看起來有些破敗的老宅,卻是馮立最喜歡駐足的地方,站在老街中,歲月似乎靜止,老宅的每一片磚瓦都在安靜地訴說著百年經歷的風雨飄搖。 ![]() 馮立 “70后”馮立是地道的楊柳青人,從幼時起,他就住在古老的窄巷中,看著楊柳青的楊柳依依、灰墻古道一天天長大。成年后,馮立沉浸在對楊柳青歷史的研究中,成為一名地方史專家。 因運河而興的楊柳青就像一個時空寶藏,沉淀和記錄著幾百年的歷史變遷,傳承和保護著中華的文化瑰寶。 被歲月洗禮的古宅遺跡中“藏”著楊柳青的過往,歷史被一點點揭開,百年前的楊柳青穿越時空,在史料記載和遺跡發(fā)掘中揭開面紗…… 90多座清末民初老宅 戲樓、牌坊、仿清建筑群……如今的楊柳青古鎮(zhèn)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為一體,又充滿著濃郁的現(xiàn)代氣息。 運河一側,一片粉刷一新的白色圍墻內卻是另一番景象——清末民初時代的一座座宅院和民房保持著舊時的模樣,綠色圍擋將他們保護起來。老房子上精美的雕刻記錄著歲月的痕跡,歷經了百年風雨。 ![]() 老鎮(zhèn)區(qū)的民宅被保護起來 馮立喜歡穿梭在這些舊時的古老街巷中,他一座座數過,目前,楊柳青西部老鎮(zhèn)區(qū)保留清末民初的建筑仍有90多座,這些老宅中“藏”著楊柳青的歷史。 ![]() ![]() 老宅上精美的雕刻 1992年,楊柳青蓆市大街遺址被發(fā)現(xiàn),面積約1000平方米。據《西青區(qū)志》等資料記載,考古發(fā)現(xiàn)了包括金、元、明三個不同歷史階段的陶器、瓷器殘片和墓磚、度量衡用具。 蓆市大街遺址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證實了史料記載,證明了楊柳青自金代就是大運河上的重要節(jié)點。 楊柳青鎮(zhèn)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金貞祐二年,當城、沙窩、小南河寨等遺址的發(fā)掘證實楊柳青在宋代駐扎軍寨,此后形成人口聚集的部落。 ![]() 楊柳青運河老照片 明清時,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南北貫通,楊柳青成為連接南北的重要漕運碼頭,楊柳青進入繁盛階段,彼時的楊柳青十里長堤,楊柳依依,商賈如云,景色秀美,一派江南水鄉(xiāng)的景象。 “楊柳青因運河繁榮,建筑也順河而建,楊柳青幾乎沒有正南正北的房屋,所有的房屋都垂直于運河。”馮立說,運河南邊多為農田,北邊是商業(yè)和民宅,房屋沿著運河蜿蜒曲折,臨河的一面是門,方便接收船只運來的貨物,船戶、農民、商人和楊柳青年畫經營者是當時楊柳青的主要人群分類。 ![]() 清末民初的老宅 楊柳青街道突出的特點是以功能分區(qū),靠近運河的是河沿大街,再之后有估衣街、豬市大街、蓆市大街、菜市大街等,民居分布聚集在各條胡同中。 街道的名字直接透露出每條街道的功能——估衣街賣衣服、菜市大街賣菜、豬市大街賣肉、蓆市大街賣葦席和筐籃等。每到春節(jié),蓆市大街成為年畫市場…… ![]() 豬市大街 ![]() 如今的蓆市大街 ![]() 菜市大街 馮立的記憶中還有楊柳青昔日的景象,小時候的他住在老宅中,走出院門,穿梭在胡同間,運河邊的楊柳依依,街巷中的大槐樹,古建筑泛舊的灰墻…… 對比清道光年間的《津門保甲圖》,楊柳青的格局從清朝至20世紀90年代基本未曾改變。 ![]() 20世紀90年代末前的楊柳青 隨著城鎮(zhèn)發(fā)展,楊柳青古鎮(zhèn)進行改造,但部分老宅被保護下來,老宅的古老和現(xiàn)代化的建筑融合成多元化的楊柳青。 “仿版”南方建筑 漕運帶來了楊柳青經濟的繁盛,也使楊柳青成為南北物資、文化的交匯地,很多南方獨有的建筑藝術被復制到楊柳青。 如今被保護下來的老宅中,依然能看到獨特的建筑風格,八字門、拐彎抹角、特殊的瓦檐結構、精美的磚雕,斑駁的百年石板路…… 楊柳青有一些建筑風格,北方非常少見,而南方卻非常多。在幾年前的“尋根大運河”活動中,馮立和一行學者對運河進行了系統(tǒng)調研,在南方城市找到了這些建筑的根源。 門邊的磚墻呈八字狀臨街,既滿足了自家院門有臺階的需要,又不會影響行人從自家門前通過,“這種院門的樣式在天津其他地方都沒有,在常州、上海等地可以見到。”追根溯源中,馮立在南方找到了八字門。 ![]() 楊柳青的八字門 石庫門是南方特有的建筑形式,它起源于太平天國時期,江浙一帶的富紳為安全起見,修建住宅時把門戶改小,以求門戶嚴謹,楊柳青的民宅中也發(fā)現(xiàn)了“仿石庫門”的形式。 院墻臨街的拐角處出現(xiàn)一處抹角,為了便于行人、車輛同行方便,這是房屋主人公德意識的體現(xiàn),也是一種建筑與道德相結合的智慧。這種名為“拐彎抹角”的建筑風格在北京比較常見,被視為皇城文化的體現(xiàn)。北京胡同的“拐彎抹角”如今已經基本消失,但在楊柳青被保存至今…… ![]() 楊柳青的“拐彎抹角” 為什么楊柳青有那么多華北罕見的建筑形式?馮立認為,楊柳青是運河重要碼頭,而大運河連接著諸多江南城市,這些建筑形式從大運河上來到楊柳青,可以說,楊柳青借著運河匯集了南北建筑的精華。 運河邊的美食和文化 黎記包子是楊柳青傳統(tǒng)美食的代表,傳說中的楊柳青黎記包子有多好吃?雖然黎記包子已經停業(yè),馮立找到了掌故老人,知道了黎記包子的特殊配方。 對楊柳青歷史的研究中,美食是不可略過的部分。史料記載,楊柳青的飲食業(yè)起自元代,當時沿河兩岸設有飯攤,零售糕餅包子等類食品,為過路行旅打尖食用。自明永樂年后,楊柳青的茶肆酒樓更是鱗次櫛比。 在馮立的記憶中,西渡口對面有一條因經營飲食業(yè)而得名“飯店”的一處街市,黎記包子最早就在西渡口胡同的西南角。當年的黎記包子門庭若市,很多市里人專程跑到楊柳青吃黎記包子。當年的孫記酥糖更富盛名,購買要排長隊,同樣是楊柳青美食的代表。 如今,黎記包子已經停業(yè),孫記酥糖被打工的王家人傳承下來,楊柳青酥糖至今保留著傳統(tǒng)工藝,是楊柳青的著名特產。 美食代表著楊柳青繁盛時期的物質豐富,楊柳青的文化更是異彩紛呈,武術家、評書家、詩人……楊柳青名人輩出。 “當年的楊柳青有很多書場,可見評書藝術之盛,書場的格局和現(xiàn)在的相聲館差不多,楊柳青誕生了很多評書大家。”一次和評書藝術家田連元的交流中,馮立聽田連元講起了在楊柳青的故事。 1958年,田連元到楊柳青說書。此前,他的表演得不到觀眾認可,觀眾最多十五六位,最少的時候三四位。田連元曾幾次試圖轉行,來到楊柳青說書后,每天能有四五十人聽他說書,楊柳青人對評書的喜愛讓田連元有了自信,從此,他在評書藝術道路上越走越遠。 楊柳青的美食、楊柳青的文化在馮立的研究中逐漸清晰,楊柳青的民俗更是馮立最深的記憶。 ![]() 楊柳青花會 楊柳青的花會是20世紀80年代春節(jié)的一大特色,每年春節(jié),馮立最喜歡的活動就是趕廟會,開廟會期間,正是各種花會表演的最佳時機,“正月十四到十六,各道花會旌旗招展,龍燈、獅子、碌碡、高蹺、法鼓,在楊柳青各條街道巡演,一陣鑼鼓剛過去,一陣吹打又過來,簡直鬧翻了天。街道上、墻上、房上都站滿了人。” 而今,楊柳青花會仍然是元宵節(jié)的天津特色,全國到楊柳青觀光過節(jié)的游客越來越多,楊柳青的花會也逐漸走向全國,為大家知曉。 重溫運河的歷史,輝煌燦爛,在歷史中回望楊柳青的過往,作為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指揮部辦公室文史組副組長,馮立對楊柳青的未來充滿期待,“傳承和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開發(fā)大運河文化旅游精品,弘揚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楊柳青的未來無限風光。” |
||
|
||
相關新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