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時節(jié),夏熟作物要收獲,夏播秋收的作物要播種,所以芒種也被諧音為“忙種”,它的到來代表著炎熱的仲夏時節(jié)正式開始,天地之間的純陽正氣趨于盛極。此時節(jié),春日百花開始凋落,合歡花綻放,入藥具有舒郁、理氣、安神、活絡功效。民間有“送花神”、芒種煮梅的習俗。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主任醫(yī)師、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路志正教授表示,芒種后,江南進入“梅雨”季節(jié),華南處于“龍舟水”時節(jié),北方降水量也明顯地增加,天氣日益濕熱。濕氣是萬物生長的必要條件,但濕氣超過人體適應范圍則可能變?yōu)闈裥耙l(fā)各種疾病。濕邪具有彌散性,可遍布人體四肢內(nèi)外,且常會兼挾各種病癥。“百病皆由濕作祟”,以脾胃為中心調(diào)五臟六腑可防治百病。
飲食中增加香苦能祛濕健脾護陰。芒種時節(jié),宜少吃油膩食物,可多吃苦瓜、萵筍等苦味食物。濕熱的天氣容易讓人身乏心煩,酸梅湯可祛濕又可提神。最好不要飲用冰鎮(zhèn)啤酒解暑,以免損傷脾胃還會助生體內(nèi)濕熱。如果體內(nèi)有輕微的濕熱時可以通過食療祛除。如口中黏膩、舌苔不厚但是黏涎多或口氣重時,可以多吃香菜、芹菜等氣味芬芳的蔬菜,芳香以化濕;如果舌苔較厚膩,食欲不振時,可以食用“三豆粥”,即白扁豆、赤小豆、綠豆等分煮粥,或者是“二米飲”,即稻米和薏仁米等分煮粥,二者均有著健脾利濕的作用。由于濕為陰邪,故祛濕藥以溫燥之品為多,不可長期過用,以免過燥傷陰。故而在祛濕之時也要顧護陰津,以免濕邪未去,陰液又傷。
日常保健常按摩和艾灸相應的穴位能健脾化濕。如中脘穴可以健脾化濕,促進消化;足三里穴可以生發(fā)胃氣,燥化脾濕;公孫穴健脾化濕,和胃止痛。日常生活中以點按、熏灸的方法刺激這些穴位可以達到健脾祛濕的保健效果。另外,心為五臟之主,芒種以后,不放任情緒過度亢進,才能使心神得以養(yǎng)護,從而五臟六腑調(diào)和,功能正常。否則可能導致臟腑功能異常,與自然界的濕氣共同影響水液代謝形成濕邪。
推薦膳食:赤豆冬瓜湯。豬肉150克,冬瓜150克,赤小豆150克,食鹽2克。冬瓜、瘦肉切成小塊備用。用適量清水,將瘦肉和赤小豆煮滾后,放入冬瓜,煮至瘦肉軟熟,加鹽調(diào)味后飲用。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
|